房企是有理想的,起码在合作售楼处设计公司做设计时候是有的;在冰冷的钢筋混凝土中,这里保留了感性的火种。售楼处的变化史,是一部微缩版的国人消费进化史;去售楼部化,此时无声胜有声。
售楼部的变化,既是一部房地产发展史,也浓缩了国人的消费进化史。商品房刚出现的时候,房子跟电视一样是紧俏商品,人们并没有太多选择,托关系成了最常见的购房场景。
图片来源:网络
工地上搭个棚子,一个接待台便是“售楼部”。消费1.0时代,“有产品”是核心竞争力,至于产品品质,鲜有人关心。
1985年,海尔的张瑞敏砸了76台电冰箱,轰动一时。砸了全厂职工两年工资的锤子,现在成了国家博物馆的文物。这把锤子之所以成为文物,因为它代表供求关系,发生了第一次转变。
消费者开始需要品质、生产者开始注重质量。而彼时还在倒卖玉米的王石,后来带着他的万科,也一锤敲开了地产营销的大门。
1989年,万科开发的天景花园,完成了中国最原始的一次营销。
万科天景花园 图片来源:网络
刚开始学香港卖楼花的天景,为了让客户有个实际感受,在深圳荔景大厦装修了中国第一个样板间。如果将这个样板间,视为售楼部的“前身”。恰恰是地产行业的一次“消费升级”,推动了它的出现。
1987年,土地有偿使用的历史大门打开,深圳完成了万众瞩目的第一次土拍,两年后的万科天景花园,可谓拍出了天价。
1987年深圳-第一次土拍现场 图片来源:网络
在项目周边卖1800元/平的情况下,万科天景花园拍出的楼面地价,超过2800元/平。为了卖出高溢价的产品,万科被动地推着大陆房地产营销,往前迈出了一步。不仅打造了第一个“售楼部”,天景花园还打了第一个房地产的广告、出了新中国第一本楼书。
从有地方住,到住得更好;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让开发商有了做更高溢价的冲动,于是有了“售楼部”的出现。
地产行业的一次迭代,成了那个波澜壮阔年代的注脚。人们的思维,经历了特殊年代政治逻辑的束缚;随着生产力提高,其藏匿在集体中的个性解放出来了。
作为最贵重的商品——房子,是需求的综合载体。所以“售楼部”往往成了一个时代,人们个性的展示区。
到了2000年左右,房地产快速发展。其中的代表是“华南八大金刚”,位于广州番禺华南八个千亩大盘,几乎一齐上马。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下,售楼处设计公司设计的售楼处不仅是标配,还成了销售大战的主战场。
2003年有一部情景喜剧《售楼部的故事》,刻画了这一场景。头顶业绩压力的销售、与挑剔的大款顾客;生动展现了供求关系和客户画像。
《售楼部的故事》剧照 图片来源: CCTV
日本学者三浦展所描述的日本四重消费社会中,以西洋化、大城市为消费倾向的,为第一消费社会。房子和售楼部,恰好对应了这一个时代个性。在彼时的国人心态中,洋气的和大气,都是一种心理上的刚需。此时的售楼部热衷于搞个大场面。售楼部放个大沙盘。偶尔开个T台秀、开个演唱会、开个豪车展。
图片来源:网络
这种喧嚣的营销手段,持续到2010年左右。直到搞个大场面不再招人待见。进入第三重消费时代、消费主题从外向转向内生,人们不再盲目追求形状大、数量大,转而向质。
广州星汇云城售楼处内部,引进了广州图书馆社区分馆,其拥有高达2万册的藏书。
星汇云城售楼部
这是开发商的第一次内卷;售楼部从单一的、标准化的模式,开始转向小众和差异化营销。南京的弘阳联手酒吧,打造休闲音乐主题夜场派对,售楼部常驻乐队开演唱会。
南京-弘阳燕澜七缙售楼部
买房子从第一阶段,买一个住的空间;到第二阶段,买一个住着有面子;第三阶段开始回归内生的需求。广州的时代柏林,它脱离了传统售楼处目标直接、功能单一的形态。隐去沙盘,注重空间气质,宛如一所艺术馆。
时代柏林售楼部
给内心无处安放的年轻人,打造一个夜店;给寻找温馨小窝的一家三口,打造童话世界;售楼部不再追求搞个大场面,而是精准地去捕捉用户需求。开始融入开发商的品牌理念,来打造自己的品牌体系。
而此时,在巨大的消费市场支撑下,国产品牌从模仿与代工中崛起,不再是劣质的代名词,反而更懂国人。售楼部,再一次成为消费潮流的缩影。唯有美与个性,才能吸引到以此为标签的人群。
售楼部的第四次进化正悄然发生;开发商开始去售楼部化、去风格化,把文化艺术+自然+生活体验融入到售楼部中。
位于佛山的滨江金茂悦售楼部,以滨江艺术馆的形式展现。言几又书店落子于此,这座颇具浪漫气质的滨江图书馆,成了一个打卡地。
佛山的滨江金茂悦售楼部
广州万科的花地湾项目,售楼处设计公司在设计售楼处时候将其打造成了一个生活馆,偌大的空间,若非销售人员带路,根本找不到沙盘。
广州-万科花地湾生活馆
其试图将买卖关系弱化,以空间服务的方式,将感受植入客户内心。这样便多一分亲切,少一分算计。
新世界星辉的售楼部,有万本精选藏书的星阅馆、有儿童游乐园、还有X-BOX手游,只要人们乐意可以在里面玩上一下午。
新世界星辉生活馆
可能是一种巧合,但从感性上讲这恰恰吻合三铺展提出的第四重消费观念:从崇尚时尚、品牌、注重质量和舒适度,进化到回归内心的满足感、平和的心态、人与人或者人与自然的纽带上来。
中国的变化着实过大。人们不焦虑选择的匮乏,而是焦虑的如何在每次选择中受益最大化。在这个过程中,消费承载了人们的不安全感。
消费主义开始塑造人。而用其来确认自己存在的人们,却制造了一个欲望的莫比乌斯环。痛恨被消费主义算计,却又深陷其中。
去售楼部化,正是对当下目标客群心理的拿捏;不设置沙盘、不安排洽谈座位,楼盘的一切价值都在一杯咖啡,一本书里传递。
广州-中海观云府方舟会客厅 来源:公众号中海观云府
面对如今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,房企使出了浑身解数,并不是谁都有实力参与。
像广州万科花地湾项目,包含位于荔湾核心的16宗可开发土地,超过200万方的体量。其打造一个高品质生活馆,单方成本可以摊得很低。但利润本就稀薄的项目,大幅增加售楼处设计公司设计的成本,得不偿失。而像中海,与方所联名的方舟客厅,并不是谁都有这个品牌实力;若非观云府区位在海珠成熟地段,后期运营也成问题。
地产营销的门槛,抬升到了一个历史高度。比拼的不仅是钱、还有审美、生活方式的理解以及品牌整合能力,小开发商被直接甩出赛道,光是竞争的门槛就让他们无法企及了。
消费市场内卷,房企的马太效应,售楼部成了真实写照。
免责声明:文中部分资料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著作者及其公司所有,我方整理仅供学习研究之用;若图片及内容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删除。